中國酒事中,普遍認同最具權威性的,是自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屆全國評酒會。評酒會評選出的名酒名單,成為老酒收藏者必知的基本常識。而這些名酒,亦是收藏界的香餑餑,有些甚至因為市場稀缺一酒難求,炒出數(shù)十萬元的高價。本期是五屆評酒中的最后一場,1989年評出的名酒,至今對企業(yè),對市場,對消費,對收藏都具有重要意義。
獎項最多:評出金質獎17枚,銀質獎53枚最
1989 年,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在萬眾期待中于安徽省隆重開幕,本次評酒會參賽的樣品酒有362種,其中,濃香型198 個、醬香型43個、清香型41個、米香型16個、其他香型64個,為歷次評酒會之最。評酒會最后共決出金質獎17枚(又稱十七大名酒) ,銀質獎53枚(又稱五十三國優(yōu))。
較之上屆評酒會,本次評酒會新增的中國名酒有武陵酒、寶豐酒、沱牌曲酒、宋河糧液。
十七大名酒,至今仍是酒類品定的重要考量標準,而生產這些名酒的酒廠,除少數(shù)在后來的市場經濟浪潮中敗下陣來,大多數(shù)一直引領酒界風騷,如茅臺、汾酒、五糧液、瀘州老窖等,迄今仍是國人心目中好酒的代表。
十七大名酒收藏之翹楚,非茅臺莫屬。一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賴茅酒,曾經在2011年保利春季拍賣會上拍出264.5萬的天價,而七十年代的茅臺亦屢屢拍出數(shù)十萬元的高價,如此推波助瀾,加之近年來新茅臺酒價格水漲船高,使得老茅臺收藏價格居高不下,成為非常稀缺的資源。
不僅如此,十七大名酒中的其他名酒,亦是藏家的最愛。這其中若能收齊一整套七八十年代的十七大名酒,更是頂級藏家的必備功課。
最后的絕唱,從此再無全國評酒會最
舉辦了五屆的全國評酒會,成為國內名酒標桿比拼的頂級賽事。在市場經濟驅動下,所有的酒廠深知,一旦能獲得國家級獎牌,不僅知名度提升了,酒的價格也會倍增。有些人說,全國評酒會評比開始有了水分,有些酒樣非常優(yōu)質,但是這些酒樣是“開小灶”釀出的,也就是說,這些酒樣是為了參加評選刻意釀出的,市場上根本沒有銷售。
也有的參與者說,在比賽的前3年,國家有關部門就下發(fā)通知,說是要抽查市場上出售的酒,因此1986年,1987年,1988年這三年的產品質量是非常過關的。
據說,當時各省,市,縣的一把手,二把手親自跑北京,走后門、拉關系,評酒會的公正性受到廣泛質疑。名牌越評越多,來自外界的干擾越來越大、參評樣品與市場流通產品差距甚遠——一場原本立意客觀、專業(yè)嚴肅的評酒會,最后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鬧劇。
據說四川文君酒因為屈居銀獎,怒而退出比賽,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。歷史的長河,除了親歷者,誰都很難弄清真相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時至今日,第五屆評酒會評出的金獎產品,在品質與品牌上依然時行業(yè)翹楚。
市場經濟,讓一切變了味;拷問人心,不足以支撐起評酒會的客觀價值。我們應該慶幸評酒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畫上了句號,否則按照名酒稱號只能增不能減的規(guī)矩,我們市場上一定會是“名酒”泛濫。
然而,從收藏的角度而言,這五屆全國評酒會,成為老酒收藏絕佳的參考標準。除之前提到的十七大名酒外,收藏當時評選出的“五十三國優(yōu)酒”更是難得,這些國優(yōu)酒由于當時產量少,歷經歲月,更顯稀少,其稀缺度和收藏價值絲毫不會遜色給同年份的中國名酒。而且很多產品還時當時的創(chuàng)新低度酒,比如38度的四川二峨曲酒,曾經在全國風靡一時,見證了哪個時代因創(chuàng)新帶來的影響力和價值,隨著這家酒廠的改制,已經淡出白酒江湖,其產品存世至今已愈發(fā)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