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5月24日那次“巴黎盲品”的結(jié)果,讓人們終于可以大膽推斷:在被視為神圣的法國風(fēng)土之外,也可以生產(chǎn)出杰出的葡萄酒。
葡萄酒品鑒,有盲品一說。在葡萄酒愛好者當(dāng)中,它是一種游戲;在專業(yè)的葡萄酒評比當(dāng)中,它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力求客觀公正的方式。
盲品,就是屏蔽一些視覺信息,如酒標(biāo)、酒瓶形狀等,有時甚至還使用深色的不透明的杯子,讓品嘗者不受成見干擾,只憑嗅覺和味覺,對葡萄酒的特性做出推斷,對質(zhì)量做出評價。著名酒評家、FT專欄作家簡希絲?羅賓遜說過這樣的話:“酒標(biāo)對品嘗的影響,絕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。如果我們知道上來的一款酒來自于某個著名的產(chǎn)區(qū)、酒莊或年份,我們的味覺自然就會有所偏頗,即使品出暇疵,也會缺乏自信。”
盲品的結(jié)果,似是客觀公正的,但有時也飽受爭議:即使是相同的酒品,相同的品酒者,沒有人能保證兩次盲品的結(jié)果會完全一樣;在同一現(xiàn)場,都是權(quán)威的專家,他們對相同的酒品的評價也未必一致。
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盲品,是1976年5月24日在巴黎的一場法國葡萄酒與美國葡萄酒的交鋒,史稱“巴黎盲品”或“巴黎的評判”(Judgment of Paris)。
這一幕的導(dǎo)演叫Steven Spurrier,英國人。1971年,他在巴黎盤下一個葡萄酒商店,后又開了個葡萄酒學(xué)校,其店子周圍,有不少美國機構(gòu)和美國人。與顧客的交往,加上助手Patricia Gallagher是美國人,使他有機會聽聞一些加州葡萄酒正在迅猛發(fā)展的故事。1975年初的一天,Gallagher告訴Spurrier,美國正在籌備在下一年舉辦一系列活動,慶祝美國獨立200周年。在美國爭取獨立的過程中,法國是起了重大作用的,她提議借這個題材在巴黎搞個跟加州葡萄酒有關(guān)的活動。Spurrier因此突發(fā)奇想:搞一個法國酒與美國酒的盲品會。此創(chuàng)意在當(dāng)時極為大膽,法國是葡萄酒世界老大,美國則是小弟,美國酒怎可與法國酒相提并論?事實上,Spurrier并沒有期望到后來的結(jié)果,只是認(rèn)為這會很有趣,能給他的葡萄酒商店和學(xué)校帶來知名度。
1975年底和1976年初,Gallagher和Spurrier分別到了加州,實地看了一些酒莊,挑了6款赤霞珠和6款霞多麗。法國酒方面,Spurrier是從他的店子里頭挑的,紅白各4款,均來自波爾多和勃艮第名莊。
1976年5月24日下午,巴黎洲際酒店,Spurrier請來9個法國酒圈頂尖人物。在接到邀請時,這些專家只知道要去品嘗一批加州葡萄酒,直到落座后才知道要進行法國酒和美國酒的盲品。如果他們早知如此,是否還會出席,很難說。媒體方面,除了美國《時代》周刊駐巴黎記者George M. Taber基于與主辦者的交情到場,法國報刊無一理會主辦者的邀請。
果然,盲品真是一個捉弄人的游戲。第一輪是白酒,Taber注意到,有一個評委,搖了搖杯子里的酒,舉起來對著亮處看了看淺淺的草黃色,聞一聞,呷一口,過了片刻,說道“啊,回到了法國。”Taber查了一下手中的酒單,這款酒是來自美國納帕Freemark Abbey Winery 1972。而另一個評委,拿起另一款酒,呷一口,信心滿滿地說“這肯定是加州的,毫無香氣”,但這酒卻是來自勃艮第的Batard-Montrachet Ramonet-Prudhon 1973。
Spurrier要求評委打分,按法國人的規(guī)矩,20分制,匯總每個評委給每款酒的分?jǐn)?shù),便是最后結(jié)果。Spurrier本計劃在白紅兩輪結(jié)束后才公布統(tǒng)計結(jié)果,但因兩輪之間換杯倒酒時間頗長,他便趁著間歇先公布了白酒的結(jié)果:加州酒Chateau Montelena 1973名列第一,跟在第二位的勃艮第酒Meursault Charmes 1973之后的,仍是兩款加州酒。這一結(jié)果讓現(xiàn)場所有人大感意外,并對評委在紅酒環(huán)節(jié)的打分造成心理影響。在品評紅酒時,評委更為小心,對酒源的判斷準(zhǔn)確了許多,但在打分上卻有心態(tài)失衡和偏頗之嫌,即對被認(rèn)為是來自加州的酒壓低分?jǐn)?shù),有一個評委給兩款酒打了2分,給另兩款分別打了5分和7分,這幾款都是加州酒;但這個評委給出最高分的兩款酒恰恰也是加州酒,這是公正還是走眼呢?另有4個評委也給加州酒打出過個位數(shù)的分?jǐn)?shù)。在20分的體系中,不滿10分意味著有重大缺陷,對這批經(jīng)過Spurrier挑選的加州酒打出如此低的分?jǐn)?shù),很難說是正常的。但即使如此,當(dāng)Spurrier公布紅酒組別的總分時,名列榜首的竟是Stag’s Leap Wine Cellars 1973,位居其后的是來自波爾多名莊的Chateau Mouton-Rothschild 1970、Chateau Montrose 1970、Chateau Haut-Brion 1970。這再讓評委驚愕。那位把分?jǐn)?shù)壓低至2分的評委,在結(jié)束時纏著Spurrier要回她的打分記錄,遭Spurrier拒絕。一個月之后,當(dāng)Spurrier在一個活動上跟她打招呼時,她仍惱怒地說:“我不理你。”
唯一在現(xiàn)場的記者Taber在《時代》周刊上報道了這次盲品。盲品的結(jié)果在葡萄酒世界引起轟動。在法國,整個葡萄酒界為此抓狂。木桐酒莊的酒排名第二,這令莊主菲力浦男爵大光其火,他給一位評委打電話質(zhì)問道:“你們這不就是在毀我嗎?我可是折騰了40年才(剛剛)成為了一級莊的呀。”評委之一的Christian Vannequé是米其林三星餐廳La Tour d’Argent 的首席侍酒師,他被老板訓(xùn)斥道:“你以后就不要再參加這樣的活動了。你不懂,這對整個法國葡萄酒業(yè)的打擊有多大。”法國原產(chǎn)地管理局的總督察官Pierre Bréjoux也是評委之一,他被許多人要求辭職。在這次盲品差不多一年之后,Spurrier來到勃艮第的Ramonet-Prudhon酒莊,要入點貨。這個酒莊的Batard-Montrachet Ramonet-Prudhon 1973在盲品中名列第七。莊主的兒子走過來氣沖沖地嚷道:“你就是那個瞎弄出個什么盲品的家伙吧,給我滾!”據(jù)Taber說,二十多年后,有好幾個當(dāng)時的評委仍拒絕跟他談?wù)撃谴蚊て贰?/p>
盲品的結(jié)果可能具有偶然性,有時會帶來爭議。比如,法國人對此次盲品結(jié)果最主要的抨擊是所選的波爾多葡萄酒年份太短,遠未到適飲的時候。確實,這次盲品的酒,年份從1969年到1973年,法國人的說法或有道理。但若要考慮到盲品中酒款年份的對等性的話,那時候加州的葡萄酒產(chǎn)業(yè)重新起步不久,許多酒莊都是新的,更老年份的酒并不存在。在Spurrier看來,那些波爾多酒已上市,許多消費者在商店買回去后會打開便喝,而不是再存放多年。有趣的是,在1986年和2006年,Spurrier都分別組織過“巴黎盲品”10周年和30周年紀(jì)念活動,把參加過1976年盲品的所有紅葡萄酒,讓專家重評(當(dāng)然不是1976年那次盲品的同一批人了)。兩次的結(jié)果,與1976年的相比,排位有異,但都是加州酒獲勝。所以,就1976年那次“巴黎盲品”的結(jié)果而言,關(guān)于相關(guān)酒品年份選擇的公平性的爭論,可以劃上句號。